《光明讲坛》走进人民大学 孙郁教授主讲

2014-10-03

9月24日,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在求是楼作了题为“鲁迅:在托尔斯泰与陀斯妥耶夫斯基之间的选择”的讲座。

1

本场讲座由《光明讲坛》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、文学院联合主办,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。《光明日报》副总编辑刘伟、《光明日报》教育部主任王保纯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宏伟、《光明讲坛》主编刘茜等参加讲座。

讲座开始前,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马俊杰教授与刘伟副总编一行就人民大学与《光明日报》的进一步深入合作进行了交流 。

《光明日报》副总编辑刘伟首先致辞。他表示,《光明日报》从创建之初就力求为知识分子服务,为读者和学术大家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,创建八年之久的《光明讲坛》就是一个有力的实践,邀请到众多不同学术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讲座,已成为促进学术交流、展示学术水平的权威平台,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。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学府,《光明日报》作为人文类权威报纸,应该与之建立深刻联系,因此本场讲座的联合举办更显意义非凡。

2

孙郁教授围绕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在鲁迅的思想资源、审美维度和艺术文本等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发表精彩言论,为现场的师生提供了诸多可供商榷的文学议题。

孙郁教授指出,鲁迅的精神世界一直在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摇摆,在思考中国问题时,他坚持“人各有己、自他两利”的“立人”思想,这与托尔斯泰朗然纯粹的精神追求不谋而合,以此对抗当时野蛮兽性的爱国主义。而当描述中国社会的形态时,他的文学审美取向则更倾向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颤栗的声音、浊意的意象和犹疑的步调。鲁迅在自身思想变迁的过程中,逐渐发现了两者的伟大之处与问题所在,从而提出了新的方法,文学家既要有托尔斯泰式的“学者的良心”,又要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呈现人性恶时的“市侩手段”。

孙郁教授还表示,鲁迅从托尔斯泰思想中借鉴了人道思想,却以非托尔斯泰的反抗方式成为近现代中国精神界的战士;鲁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中摄取了超时空的审美意趣,却以东方的苍凉之笔表现了东方问题的复杂性和奇异性。两颗伟大的灵魂被东方智者不断地凝视和对话的过程,就是鲁迅的智性不断生长和成熟的过程。

2

在现场互动环节,围绕鲁迅思想中的现代哲学、鲁迅小说的复调性、鲁迅的传统文化观、鲁迅关于中国文明出路所做的探索和实践等问题,孙郁教授和现场师生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对话。